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周第一篇博客发出后,受到很多网友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感谢。

我得到的第一条评论来自一位北京网友:“还是等着看结果吧,比如奥运成还是不成。”网友说得很客气,意思是日本行不行,现在还不能下定论。我同意,全球疫情发展至今,的确未到总结归纳的时候。(3月23日的最新消息,日本东京奥运会将推迟至2021年。)不过,值得高兴的是,在国内多地病例“清零”的同时,日本的疫情也开始好转。3月17日,北海道首次报告“零新增病例”;3月18日,北海道知事铃木直道表示,3月19日结束当地的“紧急事态”。(参见:日本北海道脱离疫情“紧急事态” 全国确诊达1670人

 

上周日,电视上本应播出一档我从小就很喜欢的节目——“3·15晚会”。可惜,今年的晚会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原因推迟了。倘若它能如期召开,口罩这一商品很有可能会被提及: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消息,1月20日至2月29日,全国消费者协会共受理涉疫情消费者投诉18万余件。按投诉性质分,涉及价格问题45.08%;按商品和服务类别分,口罩类投诉43.86%。

 

可见,“口罩”和“价格”,是疫情期间受到消费者们高度关注的两个关键词。我想,可以试用高中IB课程中学到的经济学知识,收集国内的新闻资料,简单梳理分析一下过去两个月中的国内口罩市场。


初始阶段:疫情爆发前的市场常态

 

假设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国内口罩市场的供求关系如图1所示。消费者对口罩的需求由需求曲线(demand curve)D0表示,生产、销售商家对口罩的供应则体现于供应曲线(supply curve)S0

D0与S0交于点E0,实现了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换而言之,在价格为P0时,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口罩数量等同于生产者愿意且能够供给的数量Q0



图1 - 国内口罩市场(初始阶段)


第一阶段:疫情爆发后,口罩需求激增

 

1月中旬疫情爆发,民众对于口罩的需求量增幅巨大。具体表现在图2中,需求曲线D0整体右移(rightward shift, change in demand)至D1。值得注意的是,需求曲线的斜率同样发生了变化,D1D0陡得多。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口罩的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PED)变小了。

 

将其翻译为现实情况便是,为了健康防护,消费者(包括医护人员与普通民众)更希望尽可能多地购买口罩,而不再对价格那么敏感:比起“一个口罩多少钱”,人们更关注“能不能买到口罩”“能买到多少口罩”“买的是什么样的口罩”。

 

为了应对疫情、满足消费者对口罩需求的激增,已有的生产厂家加大力度制造口罩,网络上也出现了日韩、欧美等国外口罩代购的信息。更多的资源被投入到口罩生产与销售中,材料、人工成本上升。口罩的供应受到了非价格因素(non-price determinants)的影响,供应曲线S0应在一定程度上向右平移,示意图简化了有关情况。

 

于是,新的市场均衡形成于点E1。如图2所示,普遍交易价格由P0上涨至P1,消费者们为了买到更多口罩(Q1>Q0),不得不接受更高昂的价格。



图2 - 国内口罩市场(第一阶段)

 

在从E0到E1的重新平衡过程中,一些商家却开始违法涨价。例如,某企业在进货成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将原销售价20元/包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涨价到40元/包到100元/包不等。一些浑水摸鱼或造假售假的案例也渐渐见诸报端。这些行为引发了民众的怒气。

 

彼时,我人在日本,在和北京的同学聊天时了解到,他家为买口罩,已经花费近千元。

 

口罩应不应该涨价?

 

按照经济学规律,应该;但考虑到疫情和民众对于口罩的需要,不应该。


第二阶段:价格管制(price control)

 

为了回应民众的意见,市场监管部门采取了行动。2月初,为了打击“天价口罩”,部分地方政府为口罩交易设置了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并依法处置违规商家。尤其是在疫情发生地湖北省,咸宁、黄冈、仙桃等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纷纷出台相关文件。

 

国内口罩市场再次出现新情况。如图3所示,新增红线表示政府所设的口罩价格上限为Pcl。政策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控制口罩价格(Pcl<P1),保护消费者权益,让更多的人能买得起、用得起口罩。

 

但是,价格管制的负面效果也是明显的。价格上限的设置使得部分商家出于保护成本、避免处罚等原因退出了市场,不再销售口罩,供应量由Q1下降至QS。即使消费者们在政府设定的更低价格下、对口罩的需求量上升至QD,市场上的实际成交量仍为QS。虽然口罩实际供应量QS小于需求量QD,但基本可以确认的是,QS早已超过初始阶段的市场均衡交易量Q0

 

此时,市场无法达成均衡。QDQS之间的差距便是口罩市场的短缺(shortage):供应商“有货不卖出”,消费者“有钱买不到”,局面一时陷入两难。



图3 - 国内口罩市场(第二阶段)

 

例如,湖北洪湖市华康大药房受罚一案引起了广泛关注。2月5日,由于该药房销售一次性口罩38000个,购进价格0.6元/只,销售价格1元/只,购销差价额高过文件规定的15%标准,涉嫌哄抬价格,被洪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14210元,罚款人民币42630元。按照文件要求,该药房确实应该被处罚;但是,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疫情期间1元1个的口罩,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朋友圈微商等“黑市”(black market)中的口罩交易仍然难以管控。


第三阶段:产能调整,增加供应

 

事实证明,仅有价格管制是远远不够的。好在,国内没有止步于此,通过政府政策与企业生产支持,采取了更有力有效的措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动口罩企业复工复产,引导支持企业扩能、增产、转产,使得口罩日产能产量连续快速增长。

 

这一变化是突破性的。在政府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下,更多企业加入了口罩市场。反映在图4中,便是供应曲线由S0右移至S1。由于政府补贴等原因,口罩的供给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PES)会变小,供应曲线S1的斜率也会相应变大,示意图简化了有关情况。

 

理想情况下,S1与需求曲线D1交于新的市场均衡点E2:在政府设置的价格上限Pcl处,供应商愿意且能够供给的口罩数量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QD相等。如果供应曲线继续向右移动,供应量就会超过市场需求,形成过剩(surplus)。



图4 - 国内口罩市场(第三阶段)

 

截至3月11日,因疫情防控需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了66张医用防护口罩注册证、43家生产企业。全国共有医用防护口罩注册证119张,生产企业96家。医用口罩最大日产能已经超过180万个。(参见:中国发布丨国家药监局:医用防护服日产量高达84万余套 医用口罩日产能超180万个

 

目前,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消息,我国口罩的日产能产量已经双双突破1亿只,医护人员的防护需要得到满足,普通人也大多可以在全国各地的药店买到平价口罩了。口罩的供需矛盾得到了缓解。


第四阶段:疫情缓解之后

 

尽管在当下尚不能说疫情已告一段落,但近日各地病例“清零”、频频传来的好消息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那么,等到疫情和缓之后,国内口罩市场又会经历怎样的变化?

 

国内对口罩的需求会逐渐回落,需求曲线会逐渐向左移动、变得平缓。即使国家与个人建立起更强的危机意识、提前增加口罩储备,新的市场均衡仍会在比现在更低的交易价格和更少的成交数量处达成。

 

大量新增的口罩产能怎么办?整体减少生产,让供应曲线向左移动回到初始阶段吗?也许更好的一个解决方法便是出口(export)。除了近期要加大力度出口支援其他受到疫情影响的国家,帮助世界人民做好防护,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维护与日本长久以来的口罩贸易合作关系。其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西方国家对普通口罩的需求较少,而日本不同。如同我上篇博客所写,口罩是日本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日常消耗与需求量较大。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长期市场。

 

用简单的经济学模型概括、分析国内口罩市场从疫情前的平衡到未来疫后的新平衡,起伏涨落不过是几张图表、几条曲线的变化。但是,落实到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口罩抢购、短缺、增产与未来可能的过剩,却是实实在在的惊心动魄。很关键的一点是,政府宏观调控、稳定局面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积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政策,根据需求调整供应。

 

当然,要彻底消化此次疫情带来的种种后果,还需要各方面做出长远的规划。通过此次战“疫”,我们经过学习、积累经验,如能常备不懈,下一次再遇到突发情况,市场上的动荡大抵会减小很多。

 

2020年3月22日

话题:



0

推荐

1

1

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1篇
  • 文章归档
2020年 1篇